佛法戒色

分类:

觉悟之路:佛教修道的哲学思考与心灵成长指南

寺院主义是什么意思?佛教修道的含义

"修 "是修养,"道 "是道理,道理就是每个人的本心。佛在《大般若经》中说:"末法时代亿万人修道,难见一人得道,唯有念佛法门还能救度众生。"

这个心是什么样的呢?按照圣人的说法,心如虚空,说虚空这个词有点笼统,虚空和执着、真理是有区别的。我们眼睛看到的空,是顽空;那不变的、随缘不变的、灵明妙有的、处处自在的、能容纳万物的,就是真空,修行人要懂得这样的真空。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,看清自己的本性,明心见性,看清了,就是看清了大道。

拿北京打个比方,如果从地图上看北京,有方圆、横竖、宫街、南海、西山等等,看到后面的名字就完了,还不如亲自到北京一次、 跟你提到那里,他不用看地图都能说得清清楚楚,只看地图而还没去过北京的人,别人问的虽然答得上来,但也答不真切,还很多地方答不上来。 行者见道后,如亲身去北京,亲见 "本自清净,本不生灭,本自具足,本不动摇,能生万法 "的本性,不同于解文字义的人,只见北京画面而不亲身去北京。

邹忌讽齐王纳谏,齐王说:"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所以,"空能空非空,色能色非真色,无名无色父,无色无色母"。色空本来无碍,如果你真的看清了这个道理,那么任他天堂地狱,随缘不变,不变随缘,无牵无挂,无碍无碍。不懂得这个道理的人,虽然能说出很多道理,但没有什么实际用处。

古代有一种老做法,在公家将就着过日子的时候,度量很宽,待人宽厚,往往能劝得人放下放下,有人就问他: "你这样劝人教人,你自己不做吗?" 他说:"我三十年前就破了无明,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?"

后来,他觉得住在公会里还是不自由,就到深山里住茅屋去了。这次独宿孤峰,无人来往,逍遥自在,以为真的无牵无挂了。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,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,吵吵嚷嚷说要到庵中看看,有说不动念头的修行人,也有说既是修行人,念头也不动的。后来,放牛娃们进去了,老和尚坐在蒲团上没有理他,他们在找吃的喝的,吵吵闹闹,老和尚一动不动,放牛娃们以为他死了,摇摇他也不动,但摸摸他的身体还是热的。

觉悟之路:佛教修道的哲学思考与心灵成长指南

有人说:"他在打坐!" 有人说 "我不相信" 于是有人拿起一根草挑了挑他的腿,可老和尚还是一动不动,手也不动,肚脐也不动,耳朵也不动,鼻孔也不动。老和尚忍不住了,打了个喷嚏,就骂道:"我打死你们这些小杂种!" 这时,观音菩萨出现在空中,说:"三十年前你破了无明,今天你还放不下!"

可见,说一丈不如行一尺,说一尺不如行一寸,不为境界所转,实属不易!憨山大师《费闲歌》曰: "传道容易修行难,心无旁骛总不闲,世俗尘埃常挂碍,山中静坐徒劳无功"。如果不下苦功夫,只能空谈,于修行无益。

作为一个出家人,不要太计较生死的好坏,在几十年的出家生活中,我一直很快乐,没有生死之忧,佛教主张看破、放下、不计较。出家人要培养一种逆来顺受的心态,心甘情愿地接受一切。信仰如靠山,求法如登山,要历经千辛万苦、千锤百炼才能有所成就,所以要耐得住寂寞。一如昔日福山圆禅师、汾阳禅师为求佛法,不远千里谒师,他们不畏斥逐,不怕困难挫折,终成一代禅师。

修炼需要实践的历练,日复一日,月复一月,年复一年,夜复一夜,不变的心境,才是修炼的恒心。现代人往往浮躁,没有毅力。昔日南泉普愿禅师三十年不下南泉,无门慧忠禅师四十年不出当子固,庐山慧远禅师终生不出湖西,都是修道的典范。菩萨不也是要经过三个大劫才能成佛吗?因此,修行必须持之以恒,方能修成正果。

标签:

返回列表